滇 紅 世 家 一 味 相 承
“中國茶史”的起源,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,爭議未定,大致說來,有先秦說、西漢說、三國說。茶以文化面貌出現(xiàn),是在兩晉北朝,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。唐代開元以后,中國的"茶道"大行,飲茶之風(fēng)彌漫朝野,宋承唐代飲茶之風(fēng),日益普及。
茶的發(fā)現(xiàn):
唐代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中說:“茶之為國飲,發(fā)乎神農(nóng)”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
茶的利用:
以神農(nóng)時代算起,中國茶的發(fā)現(xiàn)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,距今大約有五千年的歷史。
茶樹原產(chǎn)地之爭:
中國說、印度說、無名高地說、二元說。
茶樹的起源——原產(chǎn)于中國:
茶樹:屬于山茶科、山茶屬植物。共有23屬,380余種。我國的山茶屬植物有15屬,260余種。
產(chǎn)于中國西南地區(qū):
鑒于山茶科、山茶屬植物在云貴川的高度集中,表明我國西南地區(qū)是茶葉的發(fā)源中心,屬茶的原產(chǎn)地。
例如——云南:
位于云南鳳慶縣香竹箐村的3200年大茶樹。
千家寨2700多年。
勐庫大雪山2400多年。
巴達(dá)山1400多年。
例如——貴州:
1957年,貴州赤水縣,高約12米的野生大茶樹。
1976年,貴州道真縣,高約13米的大茶樹。
西南三省是茶樹變異和資源最多的地方,當(dāng)屬茶樹的起源中心。
中國茶區(qū)劃分:
中國現(xiàn)有茶園面積超過110萬公頃。年產(chǎn)量超過200萬噸。其中綠茶大概占65%,近幾年消費增長最快的是紅茶。
茶區(qū)分布遼闊:
東起東經(jīng)122度的臺灣東部海岸,西至東經(jīng)95度的西藏自治區(qū)易貢,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榆林,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榮成市。全國共21個省區(qū)市,960多個縣產(chǎn)茶。
全國分為四大茶區(qū):
西南茶區(qū)、華南茶區(qū)、江南茶區(qū)、江北茶區(qū)。
西南茶區(qū):位于中國西南部,包括云南、貴州、四川三省及西藏東南部,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(qū)。代表:云南(普洱、滇紅),四川(竹葉青、蒙頂甘露、黃芽、石花),貴州(湄潭翠芽、都勻毛尖)等。
華南茶區(qū):位于中國南部,包括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海南等省,是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(qū)。代表:廣東(英紅、鳳凰單叢)、福建(閩紅工夫、武夷巖茶、鐵觀音、福鼎白茶)、臺灣烏龍、廣西六堡茶。
江南茶區(qū):位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,包括浙江、湖南、江西、皖南、蘇南、鄂南等區(qū),是集中生產(chǎn)名優(yōu)茶的地區(qū)。代表:浙江(西湖龍井、顧渚紫筍、平陽黃湯、莫干黃茶),江蘇(碧螺春),湖南(君山銀針、安化黑茶),江西(廬山云霧、浮梁紅),皖南(祁門紅茶、太平猴魁、黃山毛峰),鄂南(宜紅工夫)。
江北茶區(qū):位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北岸,包括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皖北、蘇北、鄂北等地,主要生產(chǎn)綠茶。代表:河南(信陽毛尖),陜西(涇渭茯茶、安康富硒綠茶),山東(日照綠、嶗山紅),江蘇(六安瓜片),湖北(恩施玉露)。